主持人:
數據一出來很多人馬上就要進行分析,各種的角度又不同。我們不妨先看兩個,興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魯政委,9月工業增加值符合預期,第三季度GDP略低于預期,但這是控制通脹所不得不付出的代價,這也意味著:未來CPI下落會比預期略快。但9%以上的速度仍然不算低。年內政策不應繼續收緊,但也不會馬上就放松。也就是他認為不會有變化。
財經評論員易鵬認為,三季度GDP繼續減速,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政府主動調控的結果,一方面是國際國內需求衰減的結果。由于慣性影響,四季度很有可能進入8區間。一旦進入,貨幣政策會從從緊走向中性,房地產調控不會大面積松動,但會對三線城市采取相對寬容的政策。他的判斷就會更寬松。
我們再引入第三方。今天連線的嘉賓是經濟學家左小蕾。左老師,您好。
左小蕾(經濟學家):
您好。
主持人:
大家會有各自不同的判斷,先說CPI,是否就意味著有了6.1之后,接下來下降的速度會比較快?
左小蕾:
我同意這種看法,我們的分析已經顯示,CPI在第三季度可能是在比較高位的情況下運行;第四季度以后會逐漸放緩。我們分析了國內國外的因素,國內也分析了貨幣因素、非貨幣因素、食品因素、非食品因素,包括一些新的因素,政策調控的效果會在第四季度有比較明顯的顯現。從新增因素、翹尾因素的結果討論分析,第四季度可能會出現10月份在五點幾通脹的水平上,11月、12月可能在四點幾的水平上。
主持人:
從高位可能向中位的方向挺進,但是離低位可能還有距離。接下來?
左小蕾:
不可能,因為經濟現象就是這樣,一定會在某個階段在一個水平上。
主持人:
平臺期。接下來可能從老百姓關心的角度來說是,平常可能關心CPI。但是CPI真的下降了,是否意味著我們生活所需要的很多物品過去上漲很快,真的價格也能降下來?
左小蕾:
從原則和理論上來說應該是這樣的。因為CPI就是選取一攬子的商品,選取大家日常中支出比較集中的商品,也就是一般消費品。如果CPI作為一個總量價格指數下來,應該意味著一攬子商品價格普遍有一個平均水平的下降。
主持人:
節目一開始,您可能也看到了這樣一幅漫畫,如果收入增長得更快不就很好嗎?現在如果要是從進出口的方向來說受國際大勢影響很大,從投資的角度來說四萬億加上更多的資金所引發的,這子彈打得也已經差不多了。接下來消費卻遲遲不像大家預期那么高,可是很多人說那給我們加點錢。您覺得到不到了收入該有所提高的階段了?
左小蕾:
這個問題已經被提出來,有進行收入分配機制改革,就是想解決一次分配中間持續收入增長的問題。但是一定要注意一個問題,現在實際上收入是在增長的,而且從今天發布的數據來說,收入高于GDP增長,如果保證這樣一種狀態,通脹水平應該是可以承受的。
主持人:
還有最后一個問題,大家會擔心GDP從相對的高位逐漸在向下來,GDP有沒有可能真的出現硬著陸或者掉頭向下一個拐點的可能?
左小蕾:
我覺得沒有。現在百分之九點幾的增長,相對去年或者是危機之前,前十年平均兩位數的增長來說,九點幾的增長在相對放緩。但是一定要注意到,這個放緩是不是正常的和是不是合理的,一定要把這個信息對稱。現在九點幾的增長,在現在轉型的大政方針下,在進行一些產能過剩的產業調整,在一些節能環保的領域里也在進行調整。當新興產業生產規模沒有上去的時候,GDP適當的下降是完全合理的。而且近期一些數據,比方說新的訂單和就業的數據都在上漲,說明經濟活動還是活躍的,如果GDP增長速度不管在一個什么水平上,只要它創造的就業能夠是正常的,我們認為這個經濟增長水平是正常的。
主持人:
今天的數據發布之后,主要的關鍵詞,“拐點”、“十字路口”、“十字街頭”等等都涉及到中國的經濟會向哪兒走?我們接著往下看。
(播放短片)
解說:
滬指報收2383.49,下跌2.33%。今天,受全球資本市場拖累,國內股市也是染綠。在眾多分析之中,三季度經濟數據,國內生產總值增速低于預期,被看做是原因之一。
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9.1%,這低于之前市場預計的9.2%-9.3%。這一滑落幅度也引發了一輪對于中國經濟走向的新關注。
就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過于中國經濟的前景,以及是否會二次探底的問題,也被記者拋給了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
盛來運:
盡管增長速度有小幅的回落,但是運行還是比較平穩的,經濟的態勢從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長,這樣一種有序轉變的態勢非常明顯。
解說:
盛來運指出,截止到三季度約莫,全國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和農民工就業人數均同比增加,財政收入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城鎮和農村居民人均收入穩步增長,國內投資和消費動力進一步增強。與此同時,對于中國經濟的國內挑戰,盛來運提到兩點。
盛來運:
一方面是物價不斷走高,物價上漲的壓力不斷加大。另外一方面,中小企業,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小微型企業經營困難增加,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
解說:
實際上,在本次發布會之前,有關中國經濟是否面臨二次探底的風險就已經被廣泛討論。尤其是近期,一些中小企業的困境就被輿論不斷提及。《人民日報》撰文稱,“非國有部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達60%,中小企業能否健康成長,決定著中國經濟的當下和未來。”范圍究竟有多大,問題究竟有多嚴重,是全局還是局部,這樣的關注也被帶到了今天的發布會之上。
盛來運:
從調查結果的總體上來看,目前的小微型企業,雖然它的增長速度,從生產收入,還包括其它一些財務指標,增速出現了一定的回落,但是總體上應該說運行也比較正常。在全國范圍內并沒有出現大面積小微型企業的倒閉、關停,這樣一些情況。
主持人:
第三季度的GDP是9.1%,好多人悲觀的眼淚都快下來了,不要說把9.1%給別人,把4%給很多的國家,人家會樂得眼淚嘩嘩往下掉。
針對這一點,北京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曉說,國家不重視GDP別無出路,說中國。這里面原因復雜,一個重要的背景原因中國經濟增長效率低,對西方經濟來說增長4%就好得不得了,但對中國經濟來說,增長低于8%就活不了——你會發現低于8%的增長,企業賺不到錢,財政收入負增長,大學生也找不到工作,看起來就像歐美國家的經濟衰退一樣。
這個問題我還要向左老師請教。我今天專門查了一下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針對“十二五”規劃預計說希望達到平均7%,今年預計GDP達到8%。現在前三個季度9.4%,雖然說談不上特別好看,但絕不難看,但是股市為什么反映的如此慘淡,甚至很多人的情緒也變得很低迷,正常嗎?
左小蕾:
我覺得不正常。其實中國的股市跟宏觀經濟的走勢好像不是晴雨表的關系,更多是情緒表的反映比較明顯。這里有股市本身深層次發展的問題、制度性問題,還有一些情緒化的引導因素,我估計跟這個有密切的關系。到目前為止說實話,實際上跟經濟增長相關性并不明顯。
主持人:
您認為它的情緒有點向下過激了?
左小蕾:
因為資本市場通常有這種特點,在好的時候,上漲的時候可能會更多地把利好的因素放大,在不好的情況下可能更多在放大利空的因素。特別是國際經濟疲軟的大環境,特別容易把它變成一個故事,來作為這種情緒化的引導,來放大對中國的影響,這是很通常一個現象。不光是中國,我認為連華爾街、國際資本市場上都呈現了這樣一種傾向和態勢。
主持人:
在這塊還有一個問題,相當多的人在關注,甚至有一點竊喜。既然我們已經在新聞當中看到了有一些房地產商的資金鏈在出現問題,有沒有可能房價到了拐點的地步了,真的要掉頭向下,我們期待很久的日子要求來了?
左小蕾:
如果政策調控繼續保持這樣的力度,我覺得只要發展商各方面的資金沒有得到延續,我想是會有所調整的。